找到相关内容127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达摩大师的 “二入四行观”与 “安心法门”

    更加否定。所以,三空之义不要分别理解,如一达理解,就是无得之得。  对比的否定(俱空),是对比直即被受纳,个多的世界直即为一如之世界。  三、安心法门  兹再引用达摩大师的另一篇遗著《安心法门》,来...目前的事物,建立出入的分别,而要规制自己的行动,迷就是由此而生的。  ⑦“凡有所施为,终不出法界心,何以故,心体是法界故。”  无论作何事,不能出于法界心之外,因为我们的心是以法界为体,就是心即是...

    无 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0264147.html
  • 佛教禅宗心灵和谐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

    ,从而改善自己的业力,用善业薰习心识,使心识本具之真如自性,从无明的积垢中解脱出来,回归其清净的本来面目,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。如其性好色,则修“不净观”;性情嗔恚易怒,则修“慈悲”:其性冥顽愚痴,则修“因缘”;其性自私傲慢,则修“界分别”;其性懒散浮躁,则修“数息”。  这种积善业,明心性的实证法门,佛门总称之为“六波罗蜜”,即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简略而言则为戒、定、慧三学...

    何方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0064407.html
  • 显扬圣教论大意

    止观双运, (五十五) 无分别止, (论初二颂) 无分别, (论三四颂) 而成出世无分别智,所谓般若波罗蜜多。曰无分别,何耶﹖论说有非有无分别,即法法空离二戏论,皆无分别。一切所知总惟三义,能增益,所增益...智随顺取,诸佛如来因智有说。 (本论十七) 此则教说染净, (本论四) 而摄于二谛,依四谛分别故。 (本论十九) 法依二谛, (本论五)而归诸一胜义,由言离言是胜义相,为顺胜义说世俗故。(本论五) 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0366713.html
  • 庄春江居士之“解脱道与菩萨道”读后

    他修数息;我执重的,教他修界分别。有的能行许多慈善事业,却不能遏止自己的恶行;也有人能消极的止恶,却不能起而积极的为善。所以生善与息恶,在应机施教中成为二大宗旨。  又如《中观今论》p.247中说...对“缘起、性空、法性、涅槃”等之深究,似与“佛法”之胜义(第一义悉檀)相符。  (四)、‘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’p.491:  每一阿含,都可以有此四宗;但就每一部的特色来分别,那就可说‘长阿含’是“...

    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80470112.html
  • 天台“性具”思想初探

    体广;九法界即佛法界,名位高;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,名用长。即一而论三,即三而论一,非各异,亦非横亦非一,故称妙也。  无论从体、位、用诸方面分别之,还是就一而论三,就三而论一,十界都是互具的,体、位...晚年在接触地论师与摄论师思想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。地论师与摄论师都讲诸法缘起,但是地论师的缘起倾向于以法性为诸法的本源,而摄论师的缘起观则倾向于以赖耶为诸法的依持。智顗在通观两家思想后,认为两者均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5970493.html
  • 博学、严谨、慈悲、自在的菩萨典范

    十六观智之次第,强调禅修者应以“戒清净”为定、慧二增上学之基础。教导禅者依“安那般那念”(出入息观)或“四界分别”入门,遍修奢摩他及各种入禅业处,得具四禅八定之后,再以“色、名”业处,“缘起”,“相...有两位禅师的杰出女弟子前来,分别担任助理老师与禅师的翻译。为了担心有些骄矜的比丘尼学员,会依自己的“比丘尼”身份,凌驾在她们之上,所以性广法师特别悉心保护她们,依“老师”之礼数,将她们照相或过堂的席次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2990892.html
  • 念佛三昧初探

      五停心观就是五种让人妄念停止的禅法,像不净观对治贪欲,数息对治妄念,因缘(观察十二缘起)对治愚痴,慈心对治嗔念,念佛对治恶业;有些人将念佛以界分别取代。这几乎是小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禅法,...的,亦可说是一,总名为极乐净土。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是讲众生如何努力往生的阶位。第一到十三分别从心定从佛本愿,从依报到正报,从大到小到细到明,到有力到变动、法界起现、自身修与法界的过程,这是有...

    洪启嵩

    念佛|功德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2523625326.html
  •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

    而说法,是为了增长善根。这不一定是世间所熟识的,但必是佛法所认为合于道德的。三、对治悉檀,以制止人类的恶行为宗旨。如贪欲重的,教他修不净观;镇恚重的,教他修慈悲;愚疑重的,教他修因缘;散乱多的,教他修数息;我执重的,教他修界分别。有的能行许多慈善事业,却不能遏止自己的恶行;也有人能消极的止恶,却不能起而积极的为善。所以生善与息恶,在应机施教中成为二大宗旨。止恶,不但是制止身体与语言的恶行,...

    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1339587.html
  •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

    逐渐深入正定,打下以正见修慧观的坚实基础。五停心位相当于南传佛学七清净中的第二“心清净”,其修习主要从数息与四界分别二门入手修定,同时修死随念(念死)、不净观、佛随念(念佛)...利根者仅修此,便可以证得涅槃。在别相念住位,修习者对身、受、心、法一一分别观察,有自相与共相两种别。自相别仔细观察身、受、心、法各自的自性:身念处观身体的各个部位、构成身体的四大、造色及身体上的五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740052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敦煌写卷所揭“弥勒禅”之初探

    者,其二,弥勒代表的无缘大慈即中道正。   关键词:敦煌遗书 弥勒 禅 慈心三昧 无分别禅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“”并称为“禅观”,即禅定和止观。在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学修中,慈悲与不净观、缘起、界分别、数息合称“五停心观”,因为可以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3241824.html